今晚,一部名叫《灰姑娘》的音乐剧将在杭州艺术学校蓓蕾剧场首演。这部剧的演员是40多名来自中美两国的中学生,或许,它不是一台特别成熟的舞台剧,但肯定能让观众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这次跨国合作缘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孔子学院,杭州艺术学校和美国洛杉矶艺术高中在该学院联合开办了孔子课堂,因此建立了互访和交流关系。以前的交流,主要是各自节目的展示,而今年,双方决定加深合作,合排一部音乐剧,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台中西合璧的《灰姑娘》。
《灰姑娘》的剧本是双方共同完成的。洛杉矶方面给出故事框架,杭州方面细化剧本。分别来自中西方的两个“灰姑娘”是剧中的主人公。西方的“灰姑娘”,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介绍了;中国的这个“灰姑娘”是美国老师从图书馆里找到的,她是一个名叫“叶限”的姑娘,出自唐代笔记小说,遭遇与西方的“灰姑娘”类似,心地善良,受尽继母虐待,最后在神仙帮助下获得了幸福。
昨天下午,记者观看了这部戏的联排。个人感觉是,别出心裁,非常清新。
正如杭州艺校的校长宋家明所说,看这部戏不是看剧情的,因为故事非常简单,童叟皆知,这部戏最大的看点在于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在舞台上交融。
舞台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国的斗拱屋顶下,有着美国的街头涂雅背景。
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同样的节奏下,两位黑人少年唱着语速极快的Rap(饶舌),而两个中国少年则念着“四是四,十是十”、“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的绕口念。
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灰姑娘”都在饱受欺凌,均由舞蹈来表现,舞台右侧,一群美国孩子跳着嘻哈舞,舞台左侧,中国学生是扭的是经过舞蹈加工的秧歌……
在音乐的选择上,更是如此,《红豆词》《明月几时有》《茉莉花》等中国乐曲与西方名曲交替响起,想必中美两国观众都能找到亲切的共鸣。
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符号,在剧中相映成趣。虽然舞台上一片和谐,但创作过程中却也有不少的文化碰撞。该剧有两位导演,分别来自中美两国。譬如在表现中国“灰姑娘”中秋节对着月亮思念母亲时,美方导演史蒂芬妮就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对着月抒情呢,为什么要哭泣呢?对此,中方导演杨允金以“感恩节”打比方,才让史蒂芬妮理解了中秋节和月亮对中国人的意义。
类似的碰撞还有许多,不过,碰撞的过程,也是沟通和理解的过程。史蒂芬妮说:“这部戏就像一幅拼图,要把很多来自两国的不同碎片拼起来,这很困难。”不过,她认为,最终呈现在眼前的“拼图”很棒。
除了舞台上的交融,台下,两国的孩子们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成了朋友,一起包饺子,一起打篮球,很是和谐。而两边的导演老师也为对方孩子的优点竖大拇指。杨允金夸美国孩子很主动很热情。史蒂芬妮则夸中国学生很礼貌很有纪律性。
记者 姜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