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仪婕
2016.03.25

艺术照.jpg性别:女

生日:1996.3.7

身高:169 cm

学历:本科

个人经历: 毕业于杭州艺术学校 08级中国舞班

                 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 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

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及专业积极分子等荣誉。

2011学年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政府奖学金

新加坡国际中国舞舞蹈大赛 独舞 少年组 金奖

                  全国中小学生春节汇演 独舞 少年A 金奖

                  浙江省中小学生舞蹈大赛 群舞 二等奖

                  中国青少年精品艺术展示 群舞 一等奖

                  香港金紫荆花大奖赛 群舞 大金奖

曾参演        北京元典美术馆 《狂草十年·崔宪基》 个人作品展

                  北京798艺术区  zero空间 《寂境》 艺术作品展

现在评        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学年二等奖学金

                  北京舞蹈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杭艺人在北京

我是盛仪婕,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14级本科生,我的专业是现代舞编导。为了专业学习,我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时时刻刻我都记得我是一名毕业于杭州艺术学校的学生,并且,为自己是杭艺人而感到骄傲。

这学期开学,我已经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家摇篮里“摇”了一年,准备继续第二年了。从我第一次站在北京舞蹈学院的门口,到现在,我已经渐渐习惯每天都筋疲力尽的日子。我之所以选择舞蹈专业里最费心力的编导专业,每天在无数的舞蹈动作中焦头烂额,在每一个能够起舞的地方摸爬滚打,是因为当初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我爱跳舞,爱跳自己的舞,在杭州艺术学校的六年里,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从方方面面帮助我,而我流下的无数汗水和泪水,浇灌出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这颗心只为舞蹈,只为我的梦想而跳动。最初的憧憬,促使我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中途的执着,帮助我披荆斩棘,更上层楼。而现在学习上的进步,使我想起了那句杭州艺术学校学生常常回响于耳的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杭艺人尊重,杭艺人诚实,杭艺人敏思,杭艺人勤学。也许,杭艺人的这些品质,并没有在我身上完全体现,但是,单就我身上所具备的那么一点点,不说是品质,就说是一点点良好习惯,都足以让我受益终身。而这些,都是杭州艺术学校的六年学习生活带给我的!

六年的专业训练,六年的文化学习,六年的师生情谊,六年的不离不弃。杭州艺术学校,与我而言,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我的地方,更是一个哺育我的家。还记得我在杭州艺术学校蓓蕾剧场的第一次演出,那是我爱上舞台的原因,更是我有勇气追逐灯光的原因。那时,我才只有二年级,我们班的几个同学获得演出机会十分幸运。我至今记得我表演的是一个桃李杯的剧目《蝶儿》,舞蹈道具是一条丝巾。虽然只是在07届学姐学长们的剧目中间穿插表演,但这毕竟是我们进学校后第一次上台,大家都为了这次机会刻苦练习,请教老师和学姐,我也不例外。指导我练习的,是05届的两个姐姐。很快,就到了演出的那一天,两个姐姐在观众席坐着,我六年的专业老师王佳妮在侧目条边上为我们加油打气。音乐,灯光,台下座无虚席,我小心翼翼的完成着一个个反复练习的动作,本以为能够顺利结束表演,但是天不遂人愿,我的道具丝巾在转换调度的时候掉在了身后。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灯光音乐,照常进行,但是我的腿就像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就在我准备站着等所有人的嘘声时,王老师在侧台大声提醒我捡起道具继续表演,我才如雷劈身,惊慌捡起丝巾,听不到老师在喊着什么,也不记得动作。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姐姐在台下向我大声喊了一句:加油,盛仪婕!“带头鼓起掌来,所有观众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喝倒彩,反而都自发地鼓起掌来。这时,王老师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让我跳过中间部分,合上音乐,从后面的高潮开始。我看着台下的观众,仿佛他们都变成了我的家人,再也找不到一点紧张,从容的心态让我超常发挥,完成了整个剧目。音乐渐收,冲着台下的观众深深一鞠躬,两滴眼泪就滴在脚边,滴在那个舞台中央,滴在那一年我小小的心灵里。是老师的关切,是学姐的鼓励,是观众的宽容,让我爱上舞台,爱上站在舞台中央的感觉。或许当年我技艺拙劣,但是有了这份渴望,让我坚持走过一个个日升月落,一次次春去秋来。每次受挫跌倒的时候,就像回到了第一次上台那天,我永远忘不了杭州艺术学校师生在那天给我的力量,那是足以支撑我为之奋斗,永不轻言放弃的理由。 德高为当,艺高则创,学校教会我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相信所有杭艺人都是如此!

也许学校里、班级里每个人在专业学习上,水平各不相同,但是,学校给予我们的养分却是均等的。很多跟我一样的杭艺人遍布大江南北,不光是在国内,所有人怀着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在各自的领域上拼搏奋斗。毕了业,再也没有见过面的同学朋友,只能在朋友圈上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看着和同学合照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动态的定位距离自己所在的城市十万八千里,但是,无论我们相隔多远,多久不曾联系,只要一提起我们的母校——杭州艺术学校,大家的心就又回到了那个下课铃响起的瞬间,又回到那个校舍不大,心却很暖的地方,那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第二个家,难以割舍如血脉相连的地方。正是这个大家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像我这样的杭艺人,我们五湖四海寄思牵,祝愿母校日新月异渥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