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婷,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2017.06.23

个人简历:

姓名:王雨婷

性别:女

生日:1992914

身高:4125px

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个人经历:

20089月——20127  杭州市艺术学校古筝专业,师从于方炜老师

20129月——20167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  师从于中国著名演奏家刘乐老师

20169月——至今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研究生  师从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蔚教授

 

参加演出及获奖情况:

2009年赴新加坡参加“春城洋溢华夏情”演出;

2010年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联合国馆演出;

2010年赴香港参加国际华人艺术节比赛,并获器乐组金奖;

2012年于浙江省音乐厅参加浙江省示范专业汇报音乐会;

20122016期间,随刘乐老师多次参加音乐会演出。并多次获得武汉音乐学院“三好学生”称号、获得多项奖学金,及武汉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4年荣获浙江省第五届“群星杯”古筝分级大赛专业组金奖;

2014年荣获第五届“simon”杯中国音乐国际杯赛国际专业组决赛二等奖;

2015年获浙江省“敦煌杯”古筝大赛专业组金奖;

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学院奖”作曲比赛,古筝演奏《单翅鸟》获得作品、演奏双料一等奖。

2016年录制新作品《长恨歌》;

2016年随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参与昆曲《春江花月夜》全国巡演,并与著名音乐制作人彭程跨界合作;

2016年参加王昌元周年纪念音乐会;

201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厅合作的音乐午茶项目中,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


 越是憧憬 越要风雨兼程

                            ——杭艺人在上海

我是王雨婷,上海音乐学院2016级民族管弦乐表演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一年,我带着万分憧憬与执着,考进了杭州市艺术学校,这里从此便成为了我梦开始的地方,从此我无论走到哪里,就永远也忘不了这个地方。

我在艺校学习生活了四年,沈半路59号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走进校门,一直往前,穿过办公区域,走到那个被学长学姐称之为“水帘洞”的拱形门,进去便是我们的琴房。闭着眼也能摸索到的我的那间琴房,右转上楼,二楼第4间。四年的时光,有一大半都赋予给了这间琴房,我怀念在琴房练琴到黄昏,傍晚时分洒入房间的落日的余辉,更怀念,专业老师方炜在这间琴房给我上的每一节专业课。我坐在古筝前弹着曲子,老师在边上听着,还不时地示范着讲解着。学校小音乐厅,我们演出排练的地方,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小音乐厅里每一个灯的开关位置,就如同我家一般的亲切熟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练功房的正面墙上写着的鲜红大字。常常在我们练功累了想偷懒时,闪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字,它激励我们不要懈怠,要坚持要执着。我庆幸在杭艺的四年,那里的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他们的爱心以及对于学业的严格要求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学会了自律,也让我获得自信。2012年,我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带着梦想和艺校老师的祝福,让我这只羽翼渐丰,追逐梦想的小鸟到更广阔的天地展翅飞翔。

记得去年杭艺举办浙江省青年古筝演奏家音乐会,我回到学校参加排练演出。学校的一切都那么亲切:走在校园里,每一个老师都能亲切地喊出我的名字,还会停下脚步问我的近况;宿舍楼里,被我们称为“东北阿姨”的宿管,像妈妈见到了孩子一般亲切地对我说:“王雨婷你怎么回来了!”拉着我问长问短;小卖部老板问我:“是回来排练啊?”就连去吃饭,食堂的阿姨居然还叫得出我的名字。

学艺术的我们都品尝过练琴的艰辛,考学的艰难。在杭艺的4年磨砺了我的意志,也坚定了我的信念。在我的学琴生涯中,我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考学,2012年考武汉音乐学院本科,2016年考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那都是最孤独无助时的潸然泪下;是稚嫩面庞之下的坚忍不拔;是惴惴不安的怀揣梦想而勇往直前的信念;是将来的我们都要感激的曾经生活赋予我们的考验。在那艰难的路途上,我无数次想起在艺校的刻苦磨练,想起艺校墙壁上的鲜红大字,他们激励我坚持下去的信念。杭州艺校就如我挡风的衣衫、避风的港湾,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如家人一般的艺校老师更是发自肺腑为我高兴。

华灯初上让人文思泉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感谢杭艺这个摇篮,助我追求梦想的漫漫长路中的一臂之力,回望过去我依稀能看见最初那个懵懂的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越是憧憬,越要风雨兼程。杭艺人在路上,回首,我们依然是杭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