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杭滑著名滑稽曲艺演员——董其峰(二)
2014.05.13

转载自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微信

2000年8月,小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直到真正进入了剧团,小董才真切体会到这个“演艺生涯”和自己梦想中的差距很大。

初入杭滑,小董的第一感觉就是演出任务非常繁重,深入基层,走进社区,上山下乡……每年参加各类演出300多场,疯狂的时候甚至多达500场。仔细算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每天都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两到三场。

更让小董心酸的是,做滑稽剧团的演员,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华丽的外表,也没有闪烁耀眼的镁光灯,更没有前呼后拥的粉丝,有的却是不为人知的苦处。

还记得进团第一次到外地演出,台上演员们风光无限,散场后他们却只能偷偷的溜进一家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休息,旁边堆满了青香蕉,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根本不是给人住的,而是个储藏香蕉的地下室。还有一次下基层演出,恰逢天降大雨,有些观众走了,有些观众躲进了旁边的屋檐。作为演员,宗旨只有一个——哪怕现场只有一个观众,他们也得继续演,于是,当天所有演员都冒雨在露天舞台上进行表演,台下的观众都为他们的敬业而感动、鼓掌……类似经历数不胜数而要说到最让小董刻骨铭心的,就是剧院经常要开车到偏远乡村去演出,山道大多弯急狭窄,两车交汇时,大客车一边的轮胎几乎都是悬空的,每次从这样的偏远山区演出回来,大家都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这些经历说起来虽然辛酸,但咬咬牙也就扛过去了。最让他难过的是有些观众对滑稽曲艺艺术的误解和偏见。杭滑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就是分工不分家,所以每次演出,演员都会和舞美队一起装台,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举动,却被一些观众误认为是“不正规”的演出团队,甚至还取笑他们……为此,小董还曾躲在角落里偷偷的流过眼泪。

但后来小董发现,对于观众来说,只有一台完美的演出才最具说服力。当他们的表演让观众开心大笑、甚至看完小品还有所回味,并且由衷称赞的时候,所有偏见和误解都会烟消云散,即便是先前对滑稽曲艺有所轻视的人,也最终会折服于“笑的力量”。这让小董深切体会到滑稽艺术的魅力,让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滑稽曲艺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慢慢喜欢上了这门事业。

2003年,董其峰与搭档方菁萍凭借小品《打针》获得浙江省第二届笑星大赛“笑星奖”,当时小董还是刚进团没几年的“菜鸟级”新人,当他得知自己要上台领奖时,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迷迷糊糊地从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刘兰芳手中接过奖杯,完全没了主意,只知道一个劲儿傻笑。

回忆起来,小董说,他的好运似乎就从2003年开始了。也就是在那一年,小董经杭滑老艺术家金小华老师的推荐,拜上海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老娘舅”李九松为师,成为李九松老师的关门弟子。从此,小董踏入了更高的艺术境界,恩师首先教他的是如何做人,教他必须尊重观众,尊重同事,不管取得多大成绩都不能忘记跟自己同台演出的弟兄。小董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

每每说起恩师,小董都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学生时期在艺校遇到了金小华老师,因为小董平时除了要学习,还要打工赚学费,金老师觉得他懂事上进,所以每周有五六天都会拉小董回家吃饭。回忆起这段经历,小董说,他何其有幸遇到了这样仁义的两位老师。他从老师们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关怀、友谊和坚守。

如今的小董不仅能较好地掌握滑稽曲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舞台艺术规律,具有较好的艺术表演能力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并且成为杭滑这个艺术团体领导班子的一员,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领导、组织能力。他和全团一起,每年深入基层,上山下乡,确保完成演出任务。2012年小董获得了全国文化下基层个人先进,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唐杰忠、姜昆、刘兰芳、戴志诚、牛群等艺术家,这也是小董生平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央领导的颁奖。2013年,小董再受肯定,获得了杭州市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